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發展——潘恩賜

明仔樣子可愛,活潑好動,還未滿一歲便學會走路,媽媽打算替他報讀幼稚園,入學時才發現明仔和同年齡的小朋友比較,並不善於表達自己。若是明仔想成年人替他取東西,他總是拉著別人的手去拿,他的媽媽起初以為他只是較遲開口說話,後來才發現他有自閉傾向。

雖然明仔怎麼也不肯開口說話,媽媽卻發現,明仔其實明白一般的指示,只是不用語言作反應。有一次媽媽告訴爸爸說想買糖果,明仔已個箭步跑到糖果店的位置等候,可是他卻不開口說出來。

說話的需要

要令小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條件是令小孩覺得有此需要,例如孩子想得到某些東西,便會開口說出請求。但有自閉症傾向的小孩,未必會自發性地與人溝通,為人父母的便要動一動腦筋,發掘能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繼而引發他們與人溝通的動機。

小孩喜歡吃餅乾,通常他會自己打開餅乾罐取吃。要訓練自閉症的小孩子說話,父母可以嘗試將餅乾罐放在較高的位置,他們想吃餅乾,便會向父母求助。當他們拉著父母的手要餅乾,可以要求小孩說「餅」才給他們;但孩子發音失準,父母也不可過於苛求,應儘量鼓勵孩子用簡單詞彙說出需要,例如:當小孩說「餅」時,父母可乘機擴闊小孩對字彙的認識,例如說:「食餅」、「小明食餅」等。

由單字音學起

每個小孩皆由單字音開始學習說話。在誘發小孩對物件作出稱呼時,最好揀選一些以單音節為名稱的物件,例如:「波」、「杯」、「筆」、「橙」等,當小孩已能掌握發單音節的能力,便可增添雙音節以至多音節的字彙,例如:「蘋果」、「香蕉」、「漢堡飽」等,由淺入深。

假若父母已引起小孩溝通的動機,但小孩仍然不開口說話,或只用動作來達到要求,那麼,父母便需要找第三者協助。小孩的兄弟姊妹可算是最佳人選,也可以夫婦二人合作。先請哥哥或姊姊示範,提出小孩的要求,接著媽媽便說:「你要甚麼呀?」哥哥或姊姊便示範說出:「餅」(同時可以伸出手以示要餅)。小孩看見哥哥或姊姊的做法,大多會模仿所做的動作,甚至會發出相同聲音。

請不要忘記對小孩的嘗試作出鼓勵,當小孩能成功的開口說話,要即時給予口頭上或物質上的嘉許,這樣便可以加強小孩對開口說話的成功感;就算小孩仍然停留在用手勢的階段,請儘量避免說出責怪的言詞,反而要多加鼓勵,或者稱讚在旁的哥哥或姊姊的做法,好讓小孩也能領略到父母的要求。

每個小孩都不會喜歡別人強迫他做任何事情,所以,若已經能夠引起小孩溝通的意欲,便應彈性地處理小孩不願開聲說話的行為。

明仔喜歡喝果汁

明仔的媽媽留意到明仔每天放學最喜歡喝果汁,決定從這方面入手。每次倒出果汁以後,明仔媽媽都要求明仔作簡單表示,「要」或點頭,媽媽又會指著果汁說:「汁汁」,不久,明仔終於開始學會說「要」和「汁汁」。

明仔終於學會說單字,但隨著年紀的漸長,生活變得更複雜,簡單的字彙並不能表達他的所需,媽媽往往不知道明仔想表達甚麼;而另一方面,明仔亦有困難明白媽媽的說話。媽媽只好手口並用,以動作或行動解釋自己的要求,例如媽媽說「給我啦」,她的手便隨即伸出來,又例如說「這些給明仔」,就指著明仔。隨著明仔的進步,媽媽慢慢減少這些手勢提示,明仔終於漸漸掌握較複雜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媽媽留意到明仔有時會模仿年紀相若的表弟講話的方式,雖然他的模仿力和注意力比同年齡小孩子緩慢,但比較媽媽教他學習溝通的進展,還是快得多!

年齡相若易同化

一般情況而言,小孩較容易受年齡相若的朋友所同化。故此,在進行語言訓練時,若能邀兄弟姊妹或其他年齡相若的小朋友為學習的典範,相信學習的成效定可事半功倍。

在鼓勵自閉症小孩模仿其他小朋友時,要注意他本身語言和社交的發展程度,不可單單選擇年齡相若的小朋友。因為一般自閉症小孩語言發展較慢,普通小朋友到了四、五歲的時候,說話的句式已相當複雜,自閉症小孩比較難掌握其結構予以模仿。

有時,利用自閉症小組,由其他自閉症小朋友互相刺激語言表達的意慾,效果可能更佳,因為他們語言能力非常接近,治療師從中加插獎勵,製造以語言或手勢表達自己的需要的氣氛,往往可以增加小朋友對表達自己的興趣。

按小孩的能力訂立目標

要擴展小孩子的語言能力,必須按部就班,從單字開始,順序地伸延至複雜的句子。家長應按小孩的能力,訂立適當的要求與目標,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要小孩說較長的句子,可以透過試探問題形式,讓小孩給予答案。若他的答案欠缺完整,或過分簡單,家長可給予一個正確的示範,要求孩子注意她的口型,然後模仿她說出答案,這是一個較直接的訓練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家長重述小孩的意思,並將小孩之前所說的話加以補充,使小孩領略到較長字句的表達方式,以增進其語言能力。例如:小孩見到姊姊飲橙汁時說「汁汁」,家長可以說「飲汁汁」,這樣便可增加小孩語句的長度及複雜性。亦可進一步說:「姊姊飲汁汁。」

其實,家長可透過遊戲及日常生活情節來作訓練,按著小孩子的行為動作,予以相關的說明及適當的註解,這樣有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在遊戲中,當小孩正在推車,家長可從旁註解說:「推車車。」又或者在日常生活的環節裏,嘗試註解自己的行為,如媽媽在洗菜時,可對小孩說:「洗菜菜」,或用更複雜的句式作註解,說「媽媽洗菜菜」。

除了讓小孩多些聆聽外,家長亦可嘗試要求孩子模仿句式,但若他拒絕模仿,亦不必強迫,可多重複幾次,給他更多模仿的機會。此外,小孩要累積較豐富的詞彙,才能組織起較長或較複雜的句子,所以家長要多介紹詞彙給小孩子認識,然後一步步誘發他們學組複雜句子。

藉著重複的示範及模仿,家長可幫助小孩子明瞭句子的結構,例如:「爸爸吹波波」、「媽媽拍波波」等等,這些均是「人物」+「動作」+「物件」的句式,從而學習在這三種不同的詞組上,代入不同的字彙,掌握此等句式的運用。

最後要再次一提的是,家長在進行訓練之時,千萬不要忘記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例如小孩能說出短句「飲牛奶」,家長可給予口頭鼓勵:「你做得非常好!」或給予小孩想得到的東西--「牛奶」作為鼓勵,使小孩更能感受到語言的果效。

鸚鵡學舌的國雄

國雄已經五歲半,懂得說簡單句子,也能與其他人對答,但是總是有點鸚鵡學舌的說話傾向,例如老師問他:「國雄,你知不知如何做呢?」他總會先答:「知不知如何做?」然後才說「不知。」最尷尬的還是每次媽媽叫他說:「叫李先生早晨啦!」他都會答「叫李先生早晨啦!」問他:「你叫甚麼名字呀?」他又會先說「你叫甚麼名字呀?」才答「國雄。」小孩只懂模仿別人的說話,不懂自發地表達,的確令家長頭痛。在處理鸚鵡式說話時,我們需先分析孩子鸚鵡學舌的原因,再針對原因作出適當的處理。小孩鸚鵡舌,可能因為:

(1)小孩目前的語言能力仍停留在模仿階段,未能主動說話;

(2)小孩並不明白說話的內容,只好重複一次作為回應;

(3)這是自閉症兒童本身的說話特點--鸚鵡式說話傾向。


家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 若小孩的語言能力不足,只達模仿階段,家長可嘗試利用鸚鵡式說話的特點,幫助小孩擴闊語言運用。

家長:「你要不要玩具?」
小孩:「你要不要玩具?」
家長:「我要......」
小孩:「我要玩具。」

(2) 若小孩子不明白說話的內容,家長應留意自己所說的話是否太長、太複雜或意思太深奧,家長需因應小孩的程度,調整自己的說話,並用實物及手勢輔助,引導小孩明白說話的內容。

例子一

家長:(檯上放著餅乾和糖果)「吃甚麼?」
小孩:「吃甚麼?」
家長:(加手勢)「吃甚麼?」(拿起糖)「吃糖?」
小孩:(指著糖)「吃糖。」

例子二

家長:「吃甚麼?」
小孩:「吃甚麼?」
家長:(拿起糖)「吃糖?」
小孩:「吃糖。」

(3)若小孩專注力不足,沒有留心家長的說話,家長可在說話前,先吸引小孩的注意力(可利用小孩喜歡的玩具、食物或活動);而父母所說的句子,亦要因應小孩的程度及專注力作出調整。

家長:「要糖還是要餅?」
小孩:(四處張望)「要餅。」
家長拿餅給小孩,小孩推開餅,家長用手勢嘗試吸引小孩的目光。
家長:(拿起糖)「要糖?」(拿起餅)「還是要餅?」
小孩:(望著糖)「要糖。」

小孩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模仿是必需的。假若小孩過份模仿,家長亦不必太憂慮,只要加以適當引導,使小孩正確地運用模仿力,便能慢慢培養自發表達的能力了。

當孩子改不了這種種習慣,在這情形出現時,媽媽不妨以提示方式,阻止他重複別人的說話。例如國雄媽媽問國雄:「你叫甚麼名字?」國雄媽媽知道國雄又會鸚鵡學舌,便在他未重複句子前說「我......」國雄便逐漸會減少重複別人說話的習慣。

你與我,也弄錯

有家長問:「我家中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常常將『你』和『我』弄錯,我可以怎樣教他呢?」一般小孩到了三歲,才能真正分辨「你」、「我」的關係。由於自閉症兒童在分析他人與自己的關係上有困難,以致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學習「你」和「我」的觀念。

為了先讓小孩子明瞭「你」和「我」的分別,家長可先利用小孩的名字作為教材,讓他知道別人在呼喚自己,而減少運用「你」、「我」這些抽象的代名詞。例如家長可直接呼喚孩子的名字問他:「『小明』要甚麼?」來代替「『你』要甚麼?」同樣,在回應小孩時也可利用稱謂,例如:「『媽媽』要車」代替「『我』要車」。

到了小孩能穩定地運用稱謂時,家長可以開始教導他們理解這些概念,好像講及「我」時,拍著自己的胸膛說「我」;說出「你」的時候,則以手指指著對方。有時,自閉症小孩可能會把「我」理解為一個名字,如果「你」是指著他而發的話,則「你」便被他誤解為自己的名字。因此,教導時,宜多重複及示範,例如媽媽幫助小孩一起拍胸膛稱「我」,而捉著小朋友的手一起指著爸爸或姊姊稱「你」,希望他能類化這代名詞於其他人身上。

此外,在遊戲中也可加入「你」、「我」來敘述玩耍的情況,例如小孩正在玩積木,媽媽則玩火車,那麼媽媽可敘述「你砌積木,我玩火車。」並特別強調「你」和「我」的字眼。藉著重複的模仿和示範,自閉症兒童便能漸漸學會「你」和「我」的關係及這些代名詞的意思。至此,家長便可加入「我的」、「你的」、「他的」、「我們」、「你們」等詞彙,使他們能更有效運用代名詞。

發音不清的問題

當小孩發音不正確時,最重要是父母用正確的發音重複小孩的說話,作為示範。儘量避免說些責備的言詞如「不對!」「錯誤!」等,應該以正面的態度鼓勵小孩再作嘗試,例如:「差不多了,試試再講得好一點。」但若時間久了,小孩仍然說錯,便應該向言語治療師求助。導致大部分小孩發音困難的原因有兩個:

(1)兒童年紀太小,口腔肌肉(例如:唇、舌頭等)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或分辨語音的能力較弱,未能發出某些語音,一些普遍的例子如把「狗」說成「豆」,把「山」說成「單」,把「蝦」說成「呀」。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不需發怒或過分擔憂,如前文所述,家長必須有耐性,不斷作出示範,重複小孩的說話,讓小孩多聆聽正確的讀音及練習。請緊記:小孩需要時間「接收」,只要以適當的方法練習,多讚賞和鼓勵小孩,小孩的發音便會慢慢改善過來。

(2)兒童轉換口型的速度較慢,口腔肌肉協調較差,但卻心急要說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有時可裝作不明白,叫小孩慢慢說清楚一點,並鼓勵他再嘗試。小孩失敗時,不要要求他連續重複數次;反而在有需要時,父母作出適當的口型提示,例如:咬實牙齒來提示「食」的s音。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令小孩發音困難,弱聽、口腔器官不全(例如:裂顎),也會導致發音不準,不過只有少數小孩會因「黐舌根」而引起發音困難,因此家長不需急於剪舌根,反而要多給予示範及鼓勵小孩子模仿,小孩的發音便會有所改善。

怎樣可令小孩子主動發問?

自閉症兒童除了發音問題外,一般都不會主動表達自己,要他們在群體中多主動發問,更不容易。我們會嘗試從兩個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一)發問的需要性及興趣

我們要留意環境中是否有提問的需要,例如母親與兒子一起看圖書,母親要求兒子:「你問啦!你問我:『這幅畫關於甚麼?』你講啦!你問我,我才會講解。」根據以上的情景,大家試想想,小孩是否有發問的需要?

在較自然的環境中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教導發問是很重要的,例如孩子向母親表示肚餓,母親叫他到慣常的地方拿麵包。他找不到,卻只是驚訝的站著不動,身為父親的便可藉機教他向母親問:「包包呢?」經過多次類似的示範及教導,小孩便能慢慢地培養主動發問的能力。

(二)小孩的年齡及問句的複雜程度

小孩因年紀小,還未能掌握較難的問句句式,例如:「為甚麼」、「為何」等,必須待孩子有一定的智力、理解及表達能力,才能運用這等問句句式。我們經常問「為何」、「為甚麼」,其實裏面包含了因果關係或先後程序的抽象概念。一般而言,小孩大概到三至四歲才開始運用「甚麼」、「誰是」、「哪裏」等簡單問句。而小孩開始運用問句,會先將語調提升,例如「蘋果」(「果」字的語調提高)即表示「是不是蘋果?」然後才懂得運用較複雜的問句句式,如「這個是不是蘋果?」

總括而言,小孩子未能主動發問,大多數是因為理解及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父母可以嘗試在適當的環境中,示範一些適合程度的問句;若留意到小孩用面部表情、音調或手勢作發問,父母應配以口語,示範如何正確地發問。對於已懂發問但不作主動發問的小孩,父母可刻意製造需要發問的機會;或於適當的情景中,多等待及觀察小孩的反應,並對小孩子發問作出回應。在一問一答的模式下,小孩便會領略發問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