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與「哪」這兩個字,不僅報章上常見相互取代,而且課堂上,也常見學生們「張冠李戴」。有的同學甚至認為,根本就不需要用有「口」字邊的那個「哪」字,認為是多餘的,可以用「那」來「通用」。是這樣的嗎?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這天課間休息時,學員章先生走上前來,又問起這個問題:「老師,有口的『哪』字與無口的『那』字,用法上真有分別嗎?」他的手指落在教材上的「請指出下列哪些詞語用法不當」中的「哪」字上。
於是我向他解釋作為指示代詞的「那」與作為疑問代詞的「哪」的區別,還把它們的用法舉了例子。
「所以,並不是疑問句便一定用『哪』,陳述句就必定用『那』的。這兩個字不可互相取代,它們的意義是不同的。」我答道。
後來,我將這個問題交給了課堂上的學員,還在白板上寫了幾道有關「哪」、「那」的填空題。
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
在香港,「哪」與「那」兩詞相混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一本由某國際學校自行編印的小學生教材中,我見過這樣一個句子:
「哪是甚麼?那是鮮花。」
這可是教材呀!我好驚訝。
這句子中分別出現「哪」、「那」兩個字,但前一個「哪」用錯了。雖然,前一句是疑問句,但它所指的對象是具體的,應該用指示代詞「那」才對。
最近電視台在全城播得火熱的「百萬富翁」節目,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主持在提問時,有時會將疑問「哪一項」的「哪」字讀成我們熟悉的廣東話「邊」字──他運用得正確。但字幕上,卻明明寫「那」字(「那」是指示代詞,「哪」才是疑問代詞),我們在屏幕上所見的每道題,都將「哪一項」的「哪」字錯寫成「那」字了,真可謂 「慘不忍睹」。這一字詞的誤用,隨節目的收視率高,使人更擔憂起其文字傳播的「負面」效果來。
在現代漢語中,「哪」、「那」互有分工。如果我們以英文或廣東話來理解,可能會更容易區分:「那」就好比英文的“that”、“there”;「哪」就好比英文中的“which”、“where”。如果說“What's which ?”你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誰能明白這是甚麼意思呢?這英文太「水皮」。
如果用廣東話來「翻譯」,也很容易:如果問「你去邊度」,就是「你上哪兒去」,「哪」就是廣東話的「邊」;如果答「我去嗰度」就是「我去那裏」,「那」就是廣東話的「嗰」。容易不?
在普通話裏,「那」與「哪」這兩個字的發音是相同的,只是聲調不同。「那」是第四聲,「哪」是第三聲。如前所述,其意思也不一樣。但在粵語發音中,「那」和「哪」發音一模一樣。也許,這就是將「那」、「哪」混用的直接原因了。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詞的詞義和例句:
哪裏:表示未知之處。是疑問代詞。
那裏:指出某一處。是指示代詞。
〔例句〕
1. 你知道總裁到哪兒去了?
(在這疑問句中,「哪」是疑問代詞。)
2. 繞過前面那個街口,就到了我住的地方。
(在這個陳述句中,「那」是指示代詞。)
3. 他就是那位新轉來的同學嗎?
(這個句子雖是疑問句,但其中所指的是特定
的人,需要用指示代詞「那」。)
4. 昨天我哪裏都沒有去,就在家中看書。
(這個句子雖是陳述句,但其中所指的地點卻
是個未知之處,要用疑問代詞「哪」。)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並不是在疑問句中,就一定用疑問代詞的「哪」,也不是在陳述句中,就一定用指示代詞的「那」。另外補充一點,「哪」在漢語裏還可以作語氣助詞,比如:「到你家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這麼遠哪!」
近年來,香港報刊開始出現了「哪」的用法,但多數人對如何用「哪」這個詞並不清楚,所以有人遇到有問號的就用了「哪」,結果錯了。例如: 「他還是個孩子,怎分得清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壞人?」「哪(麼)特首你的觀點如何?」、「你認為那家電訊公司的網絡好一些?」、「哪是誰?」這些句子都剛好將「那」與「哪」誤用了。
請完成下列的練習:
請你選擇「哪」或「那」,填在句中的空格內:
1. 你是在ˍ裏出生的?我出生在靠海的ˍ個 北方城巿。
2. 真的?地鐵站C出口ˍ兒會有人來接我?
3. 我覺得,走遍全世界,ˍ兒都不及香港好。
4. ˍ個村怎麼沒有直通巴士呢?
5. 你想把這篇小說稿投給ˍ間出版社?是ˍ 間剛開業的新出版社麼?
6. 我這篇作品已經寫好了,ˍ兒也不投,先放著,等修改後再說。
7. ˍ邊站著的男青年是誰?好面熟,我好像在 ˍ兒見過他。
8. ˍ間電腦公司在大減價,我懷疑ˍ些電腦 會不會有問題?
9. ˍ兒的話!ˍ怎麼可能呢?ˍ間公司不 會亂來,可能是因為商業競爭才拋售吧?
10. ˍ間商店的衣服款式非常多,我左看右看, 不知道選ˍ件才最適合我。
11. ˍ是甚麼?ˍ是你的報名表。
12. 我迷了路,不知道ˍ條路才是通往公共圖書 館的。前面的人說是左邊ˍ條路,後邊的人 說是右邊ˍ條路,我不知究竟ˍ條路才對, 只好走到ˍ裏,問到ˍ裏了。
1. 哪、那
2. 那
3. 哪
4. 那
5. 哪、那
6. 哪
7. 那、哪
8. 那、那
9. 哪、那、那
10. 那、哪
11. 那、那
12. 哪、那、那、哪、哪、哪
一位女專欄作家寫道:「我很開心,因為我的兒子在母親節那天,造了一本他自己畫的小書送給我。」按照漢語的習慣,小孩子親手製作某東西,叫「做」。而書也不是「造」出來的,是「印」出來的。印刷廠不是「造書」,而是「印製」。這位女專欄作家的兒子應該是為母親「做」了一個手工活兒──做了一本「書」,才對。
那麼,有人問,「做」與「造」真有區別嗎?
從粵語的讀音來聽,這兩個詞的讀音是相同的。但從普通話來講,「做」唸“zuo”,「造」唸“zao”。兩者不僅讀音不同,意思也不相等,故不易混錯。所以,用廣東方言的朋友,不但要從普通話的讀音上了解其不同讀法,還要從其詞義上來加以區別。
「做」和「造」各有多種含義,我們不妨先從兩者容易弄混淆的方面來了解:
做:意為製造(做手袋)、從事某個活動(做壽)、 充當(做官)等。
造:可以解為製作。如「創造業績」、「造謠生非」,也可解釋為前往(如「造訪」)、成就(「造詣」)或培養(如「可造之才」)等。
1. 這雙鞋是用牛皮做的。
2. 小明很驕傲地對同學說,他爸爸是造飛機的。
3. 她正在做功課。
4. 由於人為的疏忽,結果造成重大的損失。
由上可見,在「製造」這個意義上,二者均有共同之處,也許這正是容易弄混之處。
我們不妨這樣理解:
「做」是指工藝上的製造,用手工來進行就可以完成;而「造」則指有規模的行為或動作。你可以給小朋友用紙「做一個房子」,但不可以說工人正在工地上「做房子」。我們許多人把「做衣服」寫成「造衣服」,就是一種誤用。
另外,「造」還有表現負面信息的意義,比如說,「造成不良影響」、「造成惡果」等,不能寫成「做成惡果」、「做成損失」等。而有時我們也根據習慣形成固定的表達,例如「做夢」不是「造夢」。
下面,我們把相關的詞列在這裏,供你學習時參考使用:
創造 仿造 假造 臆造
改造 建造 修造 營造
編造 捏造 造就 造訪
造價 造句 造林 造田
造反 造型 造謠 造化
造詣 深造 釀造 鍛造
造物主 鑄造廠 造房子 造船
造紙 造橋 造作 做作
造花名冊 造成損失 造成惡果 造謠惑眾
造成破壞 人造衛星 粗製濫造 製造麻煩
造福人類 天造地設 胡編亂造 登峰造極
做事 做工 做衣 做夢
做戲 做客 做飯 做官
做手術 做針線 做禮拜 做買賣
做生意 做生日 做手腳 做手工
做學問 做文章 做朋友 做衣服
做研究生 做教員 做菲傭 做樣子
做體操 做氣功 做圈套 好吃懶做
下面,請試試用「造」、「做」、「造成」或「做成」填充:
1. 長江水災給國家ˍ很大的經濟損失。
2. 這艘大輪船是用甚麼鋼材ˍ的?
3. 這件衣服是她親手ˍ的。
4. 他昨晚ˍ了一個惡夢。
5. 信用卡是用甚麼材料ˍ的?
6. 他正在醫院裏ˍ手術。
7. 她送給媽媽一件衣服,這是她親手ˍ的。
8. 剛才大樓的火警鐘誤響了一陣,ˍ一片混亂。
9. 王經理去ˍ紙廠開商務會議了。
10. 她說:「請你不要利用這件事情大ˍ文章!」
11. 上司認為這零件ˍ價太高。
12. 他對ˍ型藝術十分有興趣。
13. 這所學校為社會ˍ就了許多人才。
14. 請你用這個詞來ˍ句。
15. 你怎麼把巿民的投訴說成是ˍ反?
16. 王師奶去深圳ˍ窗簾,她說價錢好實惠。
17. 這件事給他家人ˍ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18. 我相信這是一件偽ˍ品。這個生意我不ˍ了。
19. 你倆真是天ˍ地設的一對。
20. 他父親是ˍ買賣的。
1. 造成
2. 造
3. 做(也可用「做成」)
4. 做
5. 做(也可以用「製作」)
6. 做
7. 做
8. 造成
9. 造
10. 做
11. 造
12. 造
13. 造
14. 造
15. 造
16. 做
17. 造
18. 造,做
19. 造
20. 做